卷 1, 编号 2 (2022)

原创研究文章

The worldview of Chinese dynasties: cultural continuity and rupture in the reign names of emperors

Deopik D.V., Ganshin B.K.

摘要

本文继续通过分析历朝皇帝年号的意义而研究中国历史的象征方面,企图研究历代历朝的文化和世界观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特别注意中国两千年历史一贯性和世界观整体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通过分析中国历史中主要中央集权国家的年号类别比率变化而解决的。研究得出结论显示:虽然年号传统有其区域性变化,总体上自汉朝至元朝保持整体性。年号传统的断裂不源于东亚被游牧民族征服,而是出于年号传统在于中国文化里面的演变。

China: society and culture. 2022;1(2):7-16
pages 7-16 views

红巾军起义宗教组织的作用

Karaseva K.M.

摘要

本文致力于研究红巾军起义的性质问题: 讨论俄罗斯和西方汉学家对起义原有的的看法。这次起义在中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导致了蒙元帝国(1279-1368)的衰落,并以新中国明朝帝国(1368-1644)的形成而告终。该研究利用元史、明实录和明史作为基本史料,在整理史料过程中使用数量方法。历史学家们对起义的看法作出结论的时侯使用这些史料。结论如下:红巾军起义既不是农民起义,也不是宗教起义。实际上,这是一场政治行为者争夺主权和建立新帝国的战争。本研究显示,宗教组织在东亚起跨过社会界限机构的作用。它们也为国家的形成打下基础。因此,红巾军起义更像是一个国家产生的过程,发生在南宋(1235-1279)的同一地区。关键词:红巾军起义; 元朝; 元史; 明史; 明实录; 明朝; 社会机构

China: society and culture. 2022;1(2):17-37
pages 17-37 views

司马迁《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复杂文本中一次文献的一些确定相对日期的语法标准

Pyrkova A.I.

摘要

该文章探讨在司马迁《史记》本纪中的复杂异质性第六卷,按语言标准进行其文本划分以及在本历史来源中找出所包含的原始源、其界限、差异等。我们根据A.M.Karapetiants所提出的方法,以识别文本中的语法字符作为语言分析方式,编制了语法字符的频率字典,并选择了最频繁使用语法字符的固定集合。通过为《史记》本纪第六卷获得的统计数据与为睡虎地秦简中一些文本获得的类似数据(即语法字符的份额、最频繁使用字符的集合)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设。该假设能够解释这些数据差异的意义,即其就是由于文本作者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而造成的。因此,研究结果让我们能够区分由文化环境的差异而产生的历史来源的差异与表明文本创作时间不同(或相同)的年代差异。

China: society and culture. 2022;1(2):39-48
pages 39-48 views

旧唐书和新唐书提到的武则天(624–705)统治时期中的符瑞与凶兆

Skrypnik E.S.

摘要

武则天皇后(624–705)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帝,也是大周朝代 (690–705)的建立人。研究这个时代的主要史料是“旧唐书”和“新唐书”两部正史。这两部“唐书”里历史学家要重视的观点是征兆的描写. 按照中国传统看法,征兆 (特别是凶兆) 表示偏离正常状态的情况;有许多征兆意味着国王布政不合适天命。分析两部“唐书”里的有关武则天的本纪让我们标出武则天时代的关键的时刻。

China: society and culture. 2022;1(2):49-66
pages 49-66 views

春秋时期(公元前771-453年)的官学:一、从孔子传(公元前552-479年)看其产生的历史

Ulyanov M.Y.

摘要

本文致力于研究公元前六世纪在鲁国产生的一座新的旨在培养公士公开的学校。这座学校体系逐渐代替 «宫庭学校» 和 «寺庙学校»。其创始人被认为是孔子。这一种类学校的出现是一种文化进程的体现。 既然是为培养“公士”而设计的,它的出现就是由一个社会过程引起的——这个新的社会群体的形成。 反过来,这个过程是由于君主与其父系亲戚,即历代君主的子孙氏族之间争夺至高无上权力的矛盾增长所导致的。 这些矛盾是 政治过程的表现。由于新学校不是贵族学校,而是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和其他王国的当地人,因此可以称为“大众学校”。详细描述孔子传记与他学校学派的历史最重要的史源是司马迁的史记(第47卷)。

China: society and culture. 2022;1(2):67-84
pages 67-84 views

书评

毕汉思对古代中国公元23-36年内战的看法。毕汉思“汉室复辟”,册2的书评

Korobitsyna A.K.

摘要

本书评致力于介绍美国瑞典的汉学家毕汉思“汉室复辟”的第二册(Bielenstein H. The Restor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The Civil War: II. // Bulletin of the Mus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1959. Vol. 31. P. 1–287),本册描述复汉战争的过程。该书企图研究古代中国公元前一世纪内战的战局和进程。毕汉思将东汉时代初级定为国内战争时期进一步发展对汉朝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该书士毕汉思经典科学著作之一,国外科学家常用,但是我国是不大著名的。

China: society and culture. 2022;1(2):85-90
pages 85-90 views

面试

Dega V. Deopik90岁纪念谈话

Bashkeev V.V., Deopik D.V.

摘要

Dega (Dmitriy) Vitalyevich Deopik (1932)是苏联和俄罗斯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出生在莫斯科,其父亲是苏联画家Vitaliy Nikolaevich Goriaev (1910-1982),母亲是苏联绘画艺术家Valentina Pavlovna Deopik (1907-1990)。1956年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毕业了。199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是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的教授。2000年参与建立圣吉洪东正教大学的历史系。他是黑海和前高加索地区考古勘察的多年的主任和队员。科研学术兴趣包括: 历史学中数量方法的应用、圣经考古学、俄罗斯的南方考古学,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尼思亚、中国的传统历史的问题,东亚考古学、东亚古代文字系统的问题。

建立了俄罗斯中国学中数量和精密方法学派。

China: society and culture. 2022;1(2):91-110
pages 91-110 views


##common.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