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8, 编号 1 (2020)
- 年: 2020
- ##issue.datePublished##: 26.03.2020
- 文章: 10
- URL: https://journals.eco-vector.com/turner/issue/view/1076
- DOI: https://doi.org/10.17816/PTORS.81
Original Study Article
儿童脊柱病理性骨折 (文献综述及单中心队列的临床和形态学分析)
摘要
论证:儿童病理性椎体骨折在炎症、肿瘤和营养不良病变中较为少见。
目的是分析儿童病理性脊柱骨折的临床表现和形态结构特点。
材料与方法。对62例2至17岁儿童在诊所进行了检查和手术病理性椎体骨折的临床及放射学特征、
形态学结构进行了研究。
结果。入院时儿童平均年龄为10岁,无发现性别特征。胸椎占位性病变(78%),多见于生理后凸位Th7-8
的顶点。在10例中,发现多个病变,包括骨骼的其他部分的病理。非机械性(非运动)背痛(69%)、
触诊疼痛(34%)和局部脊柱畸形(27%),临床症状以平均24°的局部脊椎后凸为主。11例患者(18%)
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其中9例骨折是肿瘤过程所致。在16%的病例中,椎体骨折是意外的放射发现。
在病理放射症状中,所有病例中椎体高度均有下降,其中12例为椎体塌陷。除了冲击变形之外,
还有各种各样的毁坏方式。对56例患者进行了诊断和治疗干预;在6名儿童中,操作仅限于环钻活检。
50%的病例中,病理性骨折是由炎症过程引起的,42%是由肿瘤引起的,31%是恶性的。
结论。儿童脊柱的病理性骨折应被视为一种综合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于炎症或肿瘤过程。由于肿
瘤的高频率,包括恶性,过程,积极的侵入性诊断是必要的。治疗策略取决于临床、放射和病理形态
学特征。



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矫正过程中金属结构失稳的原因分析
摘要
论证:脊椎形成障碍是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发生和发展的最常见的脊柱畸形之一。大多数专家更推荐在儿童早期进行脊柱畸形的手术矫正。
目的是用于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的外科治疗评估经椎弓根金属结构的方案和原因,其与紊乱其完整
性无关。
材料与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以2014年至2019年在H. Turner 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Сhildren’s Orthopedics and Trauma Surgery对286例6岁以下患一根紊乱椎体为背景先天性脊柱畸形儿童的病史分析。根据手术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n = 7)为金属结构失稳患者,
对照组(n = 12)为无金属结构失稳患者。在研究过程中确定了与异常相邻的椎弓根基底的大小,
评估了变形的脊柱侧凸和脊柱后凸分量的大小,以及根据Gertzbein分类对金属结构的支撑元素的正确位置。
结果。患者在年龄、脊柱侧凸和脊柱后凸的大小等方面无差异,但在椎弓根基底平均直径等指标上存在差异(p < 0.05)。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先天性脊柱畸形完全矫正。在术后的长期时间内,研究组患者经放射检查后发现,椎弓根的支撑元素相对于基底的位置不正,并脊柱畸形矫正平均损失25°。为此,反复进行了手术干预以恢复金属结构的稳定性,并矫正畸形。
结论。在矫正先天性脊柱畸形时,金属结构不稳定的原因既有脊柱畸形区的解剖与人体测量参数的
特点,以及手术干预的战术方面。金属结构失稳而又不破坏其完整性的主要原因是相邻椎体的椎弓基底相对于异常椎体较小。比较小的椎弓根基底和大量的先天性脊柱畸形矫正,其由于对脊柱畸形进行了彻底的矫正,使得有必要安装一个更扩展脊柱系统为了恢复区畸形的生理过程。



儿童深颈部烧伤早期手术治疗的优点
摘要
论证:儿童深颈部烧伤比深面部烧伤的发生率多4倍。目前,深颈部烧伤的外科治疗方法尚无统一
意见,仍采用自体打孔皮片移植。
目的是从受伤的那一刻起的第3-5天评估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儿童深颈部烧伤的优势。
材料与方法。研究是病例对照。对81例深颈部烧伤患儿进行了手术治疗。主要组(早期手术治疗组)为46例患儿,其伤后第3.37 ± 0.14天进行了手术治疗。对照组为35例患儿,其进行行分期治疗,
并于27.17 ± 0.18天再次自皮成形术。根据敷料的数量、皮肤修复的时间、移植物愈合面积等指标可以评价治疗效果。在长期,进行功能和美容治疗结果的分析。
结果。主要组需要7.93 ± 0.45绷带可以完成治疗,而对照组为18.75 ± 0.61(p < 0.001)。主要组和对照组分别在16.54 ± 0.68天和36.94 ± 0.89天恢复皮肤(p < 0.001)。主要组的移植物愈合面积为99.50 ± 0.13,对照组为93.91 ± 2.68%(p < 0.001)。在分期的手术治疗过程中,有一位病人观察到90%的移植物分解,因此进行了再次的自皮成形术。治疗期间无发生其他并发症。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上评价长期美容效果时,主要组平均分为4.0 ± 0.26分,对照组平均分为7.0 ± 0.28分(p < 0.001)。烧伤后瘢痕挛缩在主要组发现于12例(26%)患儿。对照组中,对于20例(57%)患者接受了烧伤后畸形的手术切除。
结论。儿童深颈部烧伤的早期外科治疗(从受伤开始的第3-5天)不仅可以加快皮肤修复的进程,
而且可以改善美容和功能效果。



肩关节镜检查中肱神经丛束封闭对动脉低张力和心动徐缓扎症发生频率的影响
摘要
论证:在关节镜手术中,以半坐的姿势进行肩关节手术时,臂丛间组织封闭的技术方面的作用,即诱发动脉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突然发作,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目的是评估通过间质通路进行臂丛神经封闭对青少年在关节镜手术中以半坐姿进行肩关节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作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8例肩关节半坐性内窥镜手术合并肱神经丛封闭及间质通路的患者的麻
醉情况。第1组(n = 23)使用神经刺激进行局部封闭,第2组(n = 70)使用神经刺激和超声导航不重新定位针头,第3组(n = 195)使用神经刺激和超声多精度重新定位针头。
结果。288例患者中有26例(9%)出现低血压性心动过缓。所有组中出现这些并发症的频率有统计学
差异:第一组—10例(43.48%),第二组—15例(21.43%),第三组—1例(0.51%)(p = 0000)。低血
压-心动过缓发作与局麻药量的直接相关关系(r = 0.405; p < 0.05)、霍纳综合征(r = 0.684; p < 0.05)。
结论。通过双导航法和小剂量局部麻醉药的靶向给药对肱神经丛神经间质通路的阻断可降低低血压—心动过缓发作的风险。霍纳综合征可以被认为是低血压—心动过缓发展的早期预测因素。



获得性骨科疾病青少年在修复治疗条件下的保护行为
摘要
论证:患有骨科疾病的青少年生活困难,并伴有离奇的经历。在克服情绪困扰方面,适应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是适应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不同形式获得性骨科疾病青少年人格保护倾向的结构和有效性。
目的是研究不同形式获得性骨科疾病青少年人格保护部署的结构和有效性。
材料与方法。在这项研究中,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患有获得性骨科疾病—青少年慢性关节炎、特发性脊柱侧凸以及身体创伤的长期后果的青少年参与了这项研究。所有青少年都在儿童骨科诊所接受治疗。我们调查了191名获得性骨科疾病的青少年和43名12-17岁的健康青少年。采用临床心理和心理诊断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结果。已确定具有各种骨科疾病的青少年及其健康同龄人的保护人格系统的一般和具体特征。建立了在康复治疗条件下,心理防御机制在各种形式获得性骨科疾病青少年创伤后症状发展中的作用。
结论。考虑到患有骨科疾病的青少年的人格保护部署的特点,可以在康复治疗阶段采用不同的心理矫正方法,制定在住院部环境中提供心理援助的个别方法。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壳聚糖基质在体内骨缺损建模条件下的有效性实验评价 (初步报告)
摘要
论证:尽管骨塑材料的研究范围很广,但它不仅具有骨的传导性,而且还具有骨的诱导性,这是现代医学材料科学中一个非常热门的课题。本文对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骨塑材料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评价。
目的是研究壳聚糖基海绵植入物及其与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的复合材料(重量为50%)对经髂骨缺损区早期成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在主要组中,以壳聚糖及其复合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为基质的海绵植入物的用重
量为50%。在对照组中,种植体被使用,替换用商业Reprobone骨塑材料。材料于第28天植入兔穿透缺陷损区。
结果。壳聚糖材料在骨组织中的高吸收率和沿缺损边缘的网状纤维组织的活性增殖被证实。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植入组软骨和骨痂形成明显。壳聚糖和羟基磷灰石植入物具有无菌作用。
结论。所获得的数据表明了所研究材料的骨传导性以及在这方面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Exchange of experience
儿童脑膜炎球菌感染的骨科后果:上肢和下肢畸形的矫正选择 (初步报告)
摘要
论证:脑膜炎球菌感染是通过损伤包括肌肉骨骼系统在内的各种器官和系统而发生的,它会导致骨骼生长区域的功能障碍,这通常导致肢体节段的缩短和变形形成矫形后果。
目的探讨脑膜炎球菌血症患儿肢体畸形的特点及矫治方法。
材料与方法。从2012年到2018年在诊所对12名,2至15岁患有脑膜炎球菌血症骨科后果患者(6名男孩和6名女孩)的检查和手术治疗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儿童进行了检查使用临床和X射线方法。
手术辅助提供恢复长度和矫正患肢节段的形状。
结果。在12例患者中,发现76个长肢骨骼生长区域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最常见的损伤(17.1%)是大腿骨远端生长区和胫骨近端生长区,随着损伤的肢体节段的缩短或变形的形成。为了矫正10例(83.3%)患者肢体节段的长度和形态,采用了加压-牵张固定骨缝术法。在4例(33.3%)患者中,
采用八型板对骨生长带的活动功能部分进行暂时性骺板固定的方法来矫正畸形。与此同时,2例(16.7%)
患者接受生长带边缘骨性结合切除术,并随后的半骺骨干固定术。
结论。在脑膜炎球菌感染的普遍形式中,主要形成四肢大关节的骨骼生长区域受到损害,而患者的主要抱怨是肢体缩短和畸形。与经皮加压牵引骨缝术法一样,建议在损伤肢体段骨生长区功能部分的临时骺骨干固定术的帮助下使用受控生长的技术。



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伴关节内肘部卡压的切开复位术和克氏针固定
摘要
背景。内上髁骨折(MEF)在儿童和青少年肘关节骨折中十分常见,常伴有肘关节脱位。传统的石膏固定正逐渐被早期切开复位术和克氏针或螺钉固定所取代。目前在医学文献中缺少关于正确治疗MEF的共识。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报告经切开复位术和克氏针固定治疗的MEF伴关节内碎片嵌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8至13岁)内上髁骨折(MEF)伴关节内肘部卡压的儿童。所有入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均采用切开复位术和克氏针固定,未探查尺神经。采用上肢额位对齐、肘关节活
动度(ROM)、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结果。同时评估放射学结果和并发症。
结果。在平均24.1个月的随访中,患者均未表现出上肢轴向畸形或伴随ROM受限的肘关节不稳定。
MEPS平均值为98.8,VAS评分平均值为1。最终的X光显示11例患者骨折愈合,2例(15.3%)报告无症状骨
不连。13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尺神经区域术前感觉异常,但所有患者在平均4.3个月后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在术后平均5.4个月后恢复体育运动。1例患者(7.7%)报告发生浅表外科伤口感染,接受口服抗生素治疗,无进一步手术。未发现其他并发症。
结论。结果表明,不进行尺神经探查,采用切开复位术和克氏针固定治疗MEF伴肘关节内卡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Clinical cases
Loeys–Dietz综合征(文献综述及临床病例描述)
摘要
论证:Loeys-Dietz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疾病,以心血管系统病理为
特征,伴有多种肌肉骨骼系统异常。在现代文献中,没有关于该病理发生频率的资料,也没有对该综合征患者的检查和治疗算法进行描述。
临床观察。本文介绍一例7岁Loeys-Dietz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观察,其诊断结果经基因证实。
讨论。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该病的文献,讨论了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表现。Loeys-Dietz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动脉动脉瘤(最常见的是主动脉根部)、动脉弯曲(主要是颈部血管)、距离过远和舌裂或宽舌头。然而,这些迹象并不总是存在于所有患者的这种疾病。
结论。对该病进行遗传验证,以及采用多学科方法进行治疗,并由心脏病专家、神经学家、骨科
医生、儿科医生等专家进行强制性动态观察,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延长Loeys-Dietz综合征患者的寿命。



排除万难:环撕脱伤后的创伤性拇指截肢
摘要
背景。即使是对经验丰富的显微外科医生而言,撕脱性断指再植也常常是一项外科挑战。因此,对于环撕脱后的创伤性拇指截肢,往往难以在完全截止和手指再植之间选择治疗
途径。本文讨论了一位优势手拇指不幸被截肢的儿童患者病例中所遇到的外科挑战和使用的
管理策略。
临床病例。本文展示的一项病例中,一名十岁男孩的右手拇指在环撕脱伤后被完全截断,在之后的不同阶段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术进行重建以解决不同困难。我们重新植入撕脱的拇指,重建肌腱,使用同种异体皮肤和局部皮瓣覆盖软组织,并改善了手术方法来克服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如动脉吻合术导致的血栓形成和静脉淤血。
讨论。关于拇指环撕脱伤的治疗文献很少。据文本作者了解,仅有一例儿童病例报道。本文所描述的病例中,我们报为了补救拇指(特别在儿科群体中),排除万难,进行了复杂的重建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在术后重建方面,该男孩在功能和外观上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讨论。环撕脱伤后的断指再植对显微外科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各种挑战。手术策略必须根据知识、经验和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调整并量身定制手术方法。在儿科人群中,即使是复杂的损伤,只要仔细计划并对手术前期的每个并发症进行适当干预,也可获得良好的手术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