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diatric Traumatology, Orthopaedics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期刊介绍
Pediatric Traumatology, Orthopaedics,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为季刊,创刊于2013年,是由Turn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hildren's Orthopedics of Ministry of Healthcare of Russian Federation 与 Eco-Vector LLC创办的科学学术期刊。
本刊目标读者包括科研人员、内科医师、创伤骨科医师、烧伤医师、小儿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儿科医师、神经科医师、口腔外科医师及相关医学领域的所有专科医师。
主编
教授Baindurashvili A.G. (ORCID: 000-0001-8123-6944)
期刊内容:
- 国内外临床及实验研究成果,外科疾病、烧伤及其所致疾病、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及病变的新型诊治方法研究与资讯;
- 发表于国际期刊的期刊主题要点、创伤及骨科护理方法与管理文章、案例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 学术会议与活动的回顾及通知。
索引
- 本刊被列入“科学学位论文必投的领先同行评议期刊目录”。
本刊已被以下国际数据库及各目录收录:
- 俄罗斯科学引文索引(Russia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 SCOPUS
- Embase
- EBSCO
- DOAJ
- Google Scholar
- Ulrich's Periodical Directory
- WorldCat
- CNKI
封面:Turner Institute for Children's Orthopedics就诊患者的画作
最新一期



卷 13, 编号 2 (2025)
- 年: 2025
- ##issue.datePublished##: 10.07.2025
- 文章: 11
- URL: https://journals.eco-vector.com/turner/issue/view/13008
- DOI: https://doi.org/10.17816/PTORS.132
Clinical studies
重度胸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矢状位平衡参数评估
摘要
论证。近年来,矢状位平衡的概念在不同病因所致脊柱畸形患者的治疗中愈发重要。关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矢状位平衡参数的研究多为零散个例,且很少纳入重度患者。
目的:评估重度胸段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患者的整体及区域性矢状位平衡参数。
材料与方法。纳入45例12–17岁的青少年胸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Lenke分型为第1、2、3型),主弯 Cobb角范围为80°至150°。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评估其区域性和整体矢状位平衡参数及冠状面脊柱畸形特征。根据整体矢状位平衡参数的数值将患者分为两组。所得数据接受了描述性、 相关性、回归和比较性统计分析。
结果。冠状面脊柱畸形程度与胸椎后凸角之间存在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当主弯角度超过约100°时, 胸椎后凸角往往超过60°。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的增大是该类患者矢状面畸形的主要表现,但无论是胸椎后凸角还是冠状面主弯角度,与任何整体矢状位平衡指标均无统计学显著相关。 矢状位平衡参数更多地与脊柱-骨盆参数(PI、PT、SS、LL、PI–LL)相关。
结论。在手术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时,必须考虑采用对后凸成分具有矫正效果的矫形方法。 即便在主弯角度极大的情况下,胸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也不典型地表现出明显的前方矢状位失衡。其主要风险因素包括较低的PI和LL值。该类患者所呈现出的相关性机制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



儿童骨盆骨折患者中腰骶移行椎的 检出率及其类型和亚型结构分析
摘要
论证。儿童腰骶移行椎的多个方面因诸多关键问题尚未明确而仍具有研究价值。例如,该疾病在儿童中的检出率及其各类型和亚型的构成尚属未知。尚未研究其临床症状的特点,尤其是其主要症状——疼痛。尚未建立针对不同儿童群体中与移行椎相关腰痛的有效且具有病理机制依据的治疗和预防策略。
目的:确定骨盆骨折儿童中腰骶移行椎的检出率及其类型和亚型的结构特征。
材料与方法。在2022—2024年间的41例骨盆骨折患儿组成的研究组中,10例被诊断为腰骶移行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腰椎与骨盆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方案为创伤科常规评估流程。为明确患儿骨盆骨折的类型,采用Tile/AO分型标准。在评估髋臼骨折时,采用R. Judet等人提出的分类方法。 腰骶移行椎则按照A.E. Castellvi等人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和亚型。
结果。本研究中腰骶移行椎的检出率为24.4±6.7%。在该病变类型构成中,以IIa亚型最为常见,占比50.0±15.8%。排名第二的是IIIb亚型,占30.0±14.5%的患者。Ia型与IIb型各占10.0±9.4%的临床病例。研究发现,相较于成人患者,儿童患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病程中缺乏典型的局限性腰骶部疼痛。
结论。此类病变在儿童中虽可长期隐匿存在,然而其检出率较高,提示在影像学评估中应有针对性地检查腰骶交界区。一旦发现腰骶移行椎,应及时向患者告知其存在,并共同制定个体化的腰骶疼痛预防措施。



儿童髌骨不稳定的临床与MRI影像学表现
摘要
论证。髌骨不稳定是指髌骨相对于股骨滑车沟发生反复性脱位或半脱位的状态。该病是儿童膝关节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骨性结构与软组织结构共同作为髌骨的稳定器,任一结构的改变均可能成为导致不稳定的原因。对于髌骨不稳定患儿,磁共振成像所提供的髌股关节区域骨软骨及软组织结构状态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且可与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
目的:评估儿童髌骨不稳定患者髌股关节区磁共振成像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特征。
材料与方法。分析髌骨不稳定患者与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数据及磁共振成像结果。共有52例主组患儿和44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对照组患儿符合纳入标准。年龄分布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结果。在Wiberg髌骨类型、脱位预感和髌骨过度活动度方面,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患者的股骨滑车外侧倾斜角度、滑车窝深度以及脱位预感和髌骨过度活动度等临床表现方面也观察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 < 0.001)。
结论。股骨滑车发育不良是促使儿童患者出现髌骨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证实,表征股骨滑车发育不良的指标在儿童髌骨不稳定中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且该因素与临床表现之间存在相关性。



A Photometric Method for Measuring Ankle Dorsiflexion Reproducibility in Young Athletes
摘要
论证。足背屈是反映足部潜在功能能力的重要生物力学指标之一。对其进行定量评估在临床检查、判断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适宜性及评估运动损伤风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评估光度测量法在测量运动儿童足背屈角度方面的重现性,并与传统的量角器法进行比较。
材料与方法。纳入30名运动儿童(年龄为6–12岁),均无已知骨科疾病。由两名独立专家基于解剖定位点,分别采用量角器法与光度测量法测量足背屈角度。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评估两位专家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图分析两种方法之间的一致性。
结果。量角器法测得的平均角度为17.15°,光度测量法为18.1°(统计学差异,t检验,p = 0.04)。光度测量法显示出更高的专家间一致性(ICC = 0.91),而量角器法为(ICC = 0.78)。
结论。光度测量法是一种可靠且重现性良好的足背屈角度测量工具,适用于运动儿童的临床评估与动态监测。



Organization of trauma and orthopedic care
圣彼得堡儿童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患病率
摘要
论证。多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在儿童期即被发现,这对于防止疾病迁延发展并避免成年期劳动力丧失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儿童疾病监测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实践意义,包括对未来组织管理任务的重新评估。
目的:比较分析2017—2023年间圣彼得堡儿童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疾病的总患病率动态。
材料与方法。基于2017—2023年间的官方统计报告,对圣彼得堡及全俄罗斯0–14岁和15–17岁儿童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疾病的患病率进行比较评估。患病率按每千名相应年龄段儿童计算。通过对统计汇编中所列疾病的总体及具体病种计算优势比,对其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优势比的统计学显著性以95%置信区间不包含1为准(p < 0.05)。数据分析使用 Microsoft Office 2010(Word, Excel) 进行。
结果。圣彼得堡儿童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疾病患病率维持在极高水平,呈上升趋势,并与俄罗斯其他地区的差距逐年扩大。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多数具体疾病分类的患病率增长幅度超过了此前时段的增长水平。在疫情期间,圣彼得堡0–14岁儿童的优势比在反应性关节病(上升23.6%)、 变形性脊柱病(27.4%)和其他类疾病(23.0%)中呈上升趋势;而在青少年中,则在幼年型关节炎(7.9%)、各类关节病(13.3%)、变形性脊柱病(15.5%)和其他类疾病(22.7%)中也观察到优势比上升。相比之下,脊柱病变在两个年龄组中均表现出检出率下降的趋势。在评价优势比的显著性与研究结论可靠性时,应优先采用最小计量单位作为分析尺度。
结论。圣彼得堡儿童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疾病的患病风险持续上升,且其优势比高于俄罗斯其他地区。这表明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本地区的分级诊疗体系和现代化的预防与治疗策略,同时在俄罗斯各地区提升医疗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New technologies in trauma and orthopedic surgery
对青少年运动员对侧下肢足底压力中心波动的幅频特性评估
摘要
论证。当前,开发用于功能性评估参与体育锻炼儿童机体适应性变化的仪器诊断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目的:分析青少年运动员在直立姿势下,不同频率范围内对侧下肢足底压力中心波动的幅值特性。
材料与方法。对18名年龄为7—10岁、规律参加田径训练的男女儿童在直立姿势下的足底压力中心波动的幅频特性进行了分析。采用两块稳定测量平台,分别记录左右下肢足底压力中心在低频范围(≤1.0 Hz,记录20秒)和高频范围(1.0–6.0 Hz,记录1秒)内的波动参数。测定下肢波动轴与身体中轴线之间的偏移角α(°)。在低频范围内测量足底压力中心波动的首个最大幅度和频率: а1、а2、а3(mm)和f1、f2、f3(Hz);在高频范围内测量А1、А2、А3(mm)和F1、F2、F3(Hz)。对照组为18名身体活动水平处于一般日常水平的同龄儿童。
结果。与未参加体育锻炼、生活方式相对静态的同龄儿童相比,儿童运动员在低频和高频频段的足底压力中心波动幅频特性表现更为理想。具体表现为波动频率的偏移、低频和高频范围内所有峰值幅度的减小、波动幅度不对称性的降低,以及整个频谱范围内足底压力中心波动同步性的稳定性更高。
结论。在小学年龄段儿童的体育训练中,应考虑对侧下肢足底压力中心波动的幅频特性,以防止因疲劳引发的神经肌肉失衡,从而降低损伤风险。



Clinical cases
颈髓缺血性脑卒中:文献综述与临床病例报告
摘要
论证。脊髓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罕见病,仅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约1%。由于该病在儿童中罕见,且与其他急性脊髓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预后常较差,同时临床医生对该病在儿科中的认知有限,因此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临床观察。本文报告一例8岁儿童急性脊髓病综合征的临床病例。颈段脊髓磁共振成像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符,提示在颈部脊髓前脊髓动脉供血区存在循环障碍。
讨论。脊髓急性循环障碍的可能原因包括系统性低血压、供血脊髓的血管闭塞(创伤性、医源性、血栓性或栓塞性)、动脉夹层、动静脉畸形与瘘管,以及高凝状态等。
结论。在儿童出现急性脊髓病综合征时,除了炎症性和感染性病因外,应将“脊髓缺血性脑卒中” 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特别是在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中。早期识别脊髓急性血流障碍对于及时开展神经影像学检查、相关学科会诊至关重要;一旦明确急性缺血的病因,应尽早进行病因治疗或对症治疗,并启动早期康复。



Scientific reviews
儿童手部软骨内瘤:病因机制、诊断与治疗的现代认识。文献综述
摘要
儿童良性骨肿瘤的较高发病率决定了其对骨科医生的研究价值。本文聚焦于儿童手部软骨内瘤。尽管该病相对常见,但目前缺乏专门针对该疾病的临床指南,凸显了该议题的现实意义。作者基于CyberLeninka、eLibrary、PubMed和Scopus等数据库中1990年至2023年的全文资料,在387篇文献中筛选出70篇纳入分析。综述内容涵盖儿童手部软骨内瘤的最新病因机制观点、诊断和治疗难点及疾病预后。在诊断方面,首选方法为X线检查和计算机断层扫描。确诊必须依赖组织病理学验证。 特别强调了外科治疗策略,包括最佳手术时机与手术范围的选择、骨缺损替代材料的使用、复发风险因素及其发生率。文献分析有助于系统梳理儿童手部软骨内瘤的病因机制,明确诊断措施的优先顺序,整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标准,并理清治疗策略与方法选择的原则。治疗策略、方法和时机的选择应个体化,考虑肿瘤过程的解剖部位和组织发生特征,并在必要时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近年来,专家更倾向于尽早开展外科治疗,而非采取观望策略;在自体骨与异体骨的选择上,则取决于具体的临床情境。自体骨被视为“金标准”,但在骨损伤后的结构和功能重建中, 异体骨的应用也是一种合理且有据的替代方案,尽管存在较高的供区并发症风险。此类决策应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商议决定,涉及肿瘤骨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及康复科医生等专业人员的意见。



脑瘫患儿膝关节屈曲挛缩的外科治疗。文献综述
摘要
膝关节屈曲挛缩在脑瘫患儿所有下肢畸形中占据主要地位,发生率为47%–53%。该病长期存在会导致显著的功能障碍:步行能量消耗增加、儿童运动能力下降及继发性骨科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分析了已发表的文献资料,内容涉及脑瘫患儿膝关节屈曲挛缩的现代外科矫治方法,评估了这些方法的临床疗效,指出了并发症的发生频率,并明确了影响最佳治疗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检索PubMed、Google Scholar、Cochrane Library、Crossref和e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1952年至2024年,不设语言限制。最终纳入74篇文献,包括原始研究和系统综述,均涉及脑瘫患儿膝关节屈曲挛缩的外科治疗。胫骨屈肌延长术和股骨矫形性伸直型髁上截骨术被认为是脑瘫患儿膝关节屈曲挛缩的主要矫治方法。屈肌延长术被认为是主要的手术方式,最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患者。同时应强调,股骨截骨术在年长的患者中,尤其是股骨远端严重畸形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两种方法均显示出良好结果,但可能伴随一定并发症风险。文献中还分析了替代方法,包括肌腱转位、临时性半骺阻滞术及联合治疗策略。文献综述表明,脑瘫患儿膝关节屈曲挛缩的外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个体解剖和临床特点、挛缩程度及年龄特征。



运动员上肢应力性骨折。文献综述
摘要
上肢应力性(过度使用性)骨折是运动员中较为少见的一类病变。由于其发病缓慢、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且影像学检查有时无异常发现,该病常被漏诊。本文旨在汇总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与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数据。通过PubMed(MEDLINE)数据库和Google搜索系统,对1975年至2024年间的文献进行了检索,采用“стрессовые переломы”(应力性骨折)、“нагрузочные переломы”(过度使用性骨折)、“верхние конечности”(上肢)、“спортсмены”(运动员)等关键词(stress fractures, overuse fractures, upper extremities, athletes),并组合使用OR和AND运算符。共计纳入70篇文献,其中 22篇发表于近10年内。应力性(过度使用性)骨折在约40%的运动员中发生,其中80–95%累及下肢, 仅有5–20%为上肢骨折。其发生原因是骨骼在反复机械负荷作用下,伴随骨周肌肉疲劳,使得破骨细胞介导的骨组织吸收速度超过成骨细胞介导的新骨生成速度。磁共振成像是首选的诊断手段。多数患者通过限制负荷和调整运动方式(如避免反复性致伤动作)即可实现骨折愈合。在某些情况下,如“体操运动员腕”III期、移位达到或超过10 mm的内上髁撕脱性骨折、尺侧副韧带部分或完全断裂、鹰嘴骨折及腕骨骨折等,常需进行外科干预。尽管上肢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不高,但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职业发展可能造成显著影响。详尽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与损伤机制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识别该病。通过合理限制训练负荷、避免诱因、逐步恢复训练强度并优化运动技术,多数患者可避免手术治疗并成功重返运动赛场。



Obituaries
Eduard V. Ulrikh (1937–2025)
摘要
2025年6月2日,杰出的儿童外科专家、俄罗斯脊柱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圣彼得堡儿童脊柱外科流派的创始人,医学博士、教授Eduard Vladimirovich Ulrikh,享年87岁。虽言87岁,但其思维依然清晰敏捷,握手依旧坚定有力,学识渊博,意志坚毅,工作能力惊人,对所钟爱的事业无比忠诚,且在脊柱外科前沿趋势判断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洞察力,实属年龄所不能限。


